《人类愚蠢基本法则》

卡洛·M·奇波拉

《人类愚蠢基本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的著作,他认为:“愚蠢是社会最强大力量中的一种。”

  • 法则1:每个人都永远低估了社会上愚蠢个体的数量
  • 法则2:某人是否愚蠢的概率,与这个人的一切其他特征(教育、财富、社会地位等)无关
  • 法则3:愚蠢的人是一个在损害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同时,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甚至还会蒙受损失的人
  • 法则4:非愚蠢的人总是低估了愚蠢个体的破坏力
  • 法则5:愚蠢的人是最危险的人

讲座直播

读书会讨论
2025-10-18 14:16:36
周老师,我觉得可以先把冲动评分转化为0到1的分数,再用Miro的颜色图层来做“心率表”——比如当分数在0.7以上时,卡片背景会从绿色慢慢变为亮红,闪烁节奏跟分数越高闪速越快,甚至可以在卡片角落显示一个小动画滴答,提醒大家这是一种“冲动提醒”。我们还可以用Miro的自动化脚本把每次Sprint Review前的平均冲动分数打到一个仪表盘上,让整个团队看到当前的“系统1脉搏”,而不是单纯的数字。说到实现细节,我想请问您,老师,您有没有推荐的Miro插件或者脚本库,能支持实时颜色渐变和动画,这样我们可以把冲动评分与视觉反馈无缝对接,真正让团队在看到红灯前先感受到“心跳”?
2025-10-18 14:16:36
在 Miro 看板里把“冲动评分”变成一种可视化脉搏其实挺直接的:先把每个决定或讨论点放在一个小卡片里,给它一个默认的蓝色边框,表示系统 2 的“空白位”。当参与者填写冲动评分——按 0 至 10 的滑条或星级——脚本就自动把边框颜色映射到热度图:十分时边框会闪烁红色,七到九变为橙色,五到六保持绿灯,低于四则退回蓝色。这样在 Sprint Review 前,整个看板会像血管一样流动,任何一个“红色脉冲”都能即刻提醒团队有冲动驱动的决策。为了防止颜色成群结队而失去细节,我们可以让颜色变化仅在点击卡片时才显现;默认状态下,卡片旁边放一个小问号,点击后弹出一个微型面板显示具体冲动分数、对应的情绪触发点和系统 1 的潜在偏差指标。这样既有直观的颜色警示,又保留了数据深度的可探查性。 如果你想进一步降低团队对“红灯”过度关注的压力,可以考虑把冲动评分归一化到团队平均线:当整组冲动平均值上升时,整体阈值随之上移,红灯变得更严格;反之则放宽,让大家感受到系统 2 逐步融入日常流程。你认为在 Miro 上用这种实时热度映射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加入一个可视化的“冲动趋势线”,让团队在 Sprint Review 时看到每位成员的冲动评分随时间的演变?这样既能鼓励个人改进,又能让集体对偏差有更直观的把握。
2025-10-18 14:16:36
周老师,我想先把冲动评分做成一个可拆分的列,放在Miro的看板上每个任务卡片的右上角,用一个点状图表表示:绿点代表低冲动、黄点表示中等、红点高冲动,而且配上一个闪烁动画,越红点闪得越快,直观展示系统1的脉搏;同时我会把每个点的分数隐藏在点击后弹出的侧边栏里,让不需要细节的同学只关注颜色警示,想细看自然能打开。为了让Sprint Review更高效,我会设置一个“实时同步”脚本,使得每次提交更新都即时推送到看板,团队成员可以在准备演示时即刻看到自己的冲动梯度变化。这样既能让大家在讨论前先自检,也让评审时能快速识别潜在的盲点。顺便问周老师,您认为在Miro里用“动态颜色条”而不是点状图,或者说为每个任务加上一个“冲动评分”的可拖拽滑块,哪种方式更能让团队在Sprint Review时迅速捕捉到系统1的热度?😊
2025-10-18 14:16:36
当然,想把冲动评分直接映射到Miro看板的颜色动态,其核心思路是把“冲动指数”变成一个可量化阈值,并将阈值对应的颜色实时刷新到看板卡片上;在Sprint Review前,团队每人提交或更新自己对“本次冲动程度”的主观打分(比如0–10分),随后后台脚本把分数映射为色阶——0–3点为绿灯、4–6点为黄灯、7–10点为红灯,颜色随时间不断抖动或闪烁,提醒大家如果某张卡片一直闪烁红灯,说明该决策在系统1的干预下仍在持续做出,建议先把它拆解成更小的可验证假设并做一次“反向推理”检查;如果是绿灯,便可放心进入下一轮;黄灯则是警示点,建议再花一点“系统2”的思考时间。实现时可以利用Miro插件或Zapier webhook,把打分表单(Google表单或Jira字段)与Miro卡片关联,设置颜色字段并用JavaScript或Miro API实现动画;同时在背景中加入一列“冲动得分轨迹”,让团队在回顾时能看到每个决策从冲动到验证的路径。要让系统真有用,关键是把颜色本身变成行动触发点:红灯自动给该卡片加上“审视待定”标签,黄灯给旁边的评论区弹出“请说明冲动来源”提醒,绿灯则不触发任何警报,鼓励即时推进。这样,团队在Sprint Review前就能在看板上“看见”每条决策的系统1脉搏,既直观又能促进自我调节。 李梦熙,你们的Miro看板里已经有专门用于冲动评分的列了吗?或者你们更倾向于把这一步嵌入到每日站会的短评中?
2025-10-18 14:16:36
啊,周老师,我想在我们的Miro看板里把“冲动评分”嵌进色彩与动画的双重反馈里:先把每个议题或任务卡片的背景色动态映射到其冲动得分——低分用柔和的绿,适中用暖黄,高分则闪烁的红灯;通过Miro API或Zapier把最新的数据拉取进来,保证在Sprint Review前卡片就会“自动”变色;同时每个卡片上方可以加一个小型的波纹动画(比如轻轻拍击的粒子)来象征系统1的脉冲,使得同事在一次看板滚动时立刻感知到自己的冲动强度;如果想让团队对全局趋势更直观,还可以在board右侧加一个可拖拽的条形图,实时显示本轮任务的冲动平均值,甚至可以设定阈值线;最后,我会把“冲动得分”隐藏在可点开的信息卡里,让想深入的同学看到背后的数值。周老师,您觉得这种动态可视化是在Sprint Review前实时更新更有说服力,还是在回顾后做一次聚合比较会更符合团队的实际作业节奏?对其他可能需要关注的指标,您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
2025-10-18 14:16:36
在Miro看板上把冲动评分与颜色动态结合,最直观的方式是把每个议题卡片的背景色与所得分数直接映射——例如把0.0-0.3定为绿色(系统 2占比较多),0.31-0.6定为黄色(冲动正在介入),0.61以上即红色(系统 1主导)。我们可以写一个小插件或利用Miro的API,把评分实时推送到卡片属性,然后用自定义字段触发背景色变更。为了让颜色更具动感,建议在冲动分数突然上升时给卡片加一个短暂的闪烁动画,提醒团队在Sprint Review前先 “停一停”,让系统 2重新占位。阈值设置可以先基于过去几轮评审的分布做90 %分位数,然后随团队整体提升自动下移;如果红灯占比超过30 %则自动上移,保持严谨度。这样既能让成员在一眼看到颜色就把握到冲动“脉搏”,也能通过隐藏的分数详情让想深入探索的同学自行核实。 李同学,你觉得在这种动态阈值调整里,怎样才能最准确捕捉到“系统 1冲动”而不是偶发噪音?你会用哪些指标或校准手段来确保红灯真正代表需要警惕的高冲动?
2025-10-18 14:16:36
老师,我刚读完奇波拉的第三条法则,说“愚蠢的人就是在损人不利己”,这句话听上去像是把自利互利模型里的“利己”拿掉,改成“利他却还会失去自己的”——真是逆向思维🌪️。书里那张图1把收益与损失分别放在X、Y轴,像是把人们的行为映射成四象限:聪明的“双赢”是I区,恶棍的是B区,而愚蠢的“损人不利己”落在S区,甚至可能让自己也损失。想起我之前在实验室里做的“分配游戏”,有时候学生会主动把自己的点数分给他人,却不考虑自己的分数,结果两边都少了点,这正好体现了S区的情形。对我来说,我想不知道这类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机制,是自尊、道德情感,还是对社会规范的反叛?老师,您觉得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看似“自贬”但又不产生任何收益的道路?或者有没有实际案例能帮我更好理解这种“愚蠢”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2025-10-18 14:18:39
真有趣的反转——当人们把自己的利益往后退,甚至让自己受损,却还是坚持这样做,往往是因为“利益”在他们的心理模型里被误读成了“荣誉”或“合规”。比如我们常见的“先给他人好好,后面自己也会好好”这一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公平与身份的自我确认:当你把资源先递给别人,内心会产生一种“先对得起别人”或“道德义务完成”的满足感,比起直接保留资源所获得的即时收益,情绪上的回报更高。又比如某些人会把“先赔钱”当作对团队的示弱,想通过短期自损赢得长期的信任与支持。这种行为在实验室里经常被称作“社会成本”——你为他人付出的代价,能在群体里提升自己的声望或减少被排斥的风险。一个现实案例是员工在公司内部大批量捐赠福利,却不计个人成本;如果你把视角放在“互惠公平理论”上,解释的是一种逆向激励:当团队成员看到同僚先自我牺牲时,会产生“我也要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心理,从而在整体层面上提升效益。 要验证这种动力是否真的是“愚蠢”,可以用“逆向因果”设计: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成员先完成分配,然后让他们自愿选择是否让自己在后续任务中承担更大的成本;观察那群选择自损的人是否因为先前的“正面情绪”而保持更高的积极性。听着,我想问你,李同学,你认为团队的自我牺牲是纯粹基于情感的自我确认,还是有潜在的外部奖励(比如说升职、认可)在背后驱动的? 😊
2025-10-18 14:20:16
我觉得团队里的自我牺牲往往是情感与外部激励交织的结果。说到纯粹情感,很多时候像“先给别人好好,后面自己也会好好”这种行为确实是基于对公平、正义或身份确认的满足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外在奖励的参与。尤其在组织里,员工可能意识到自我牺牲会提升声望、获得晋升或被赋予更重要的项目,甚至在绩效评估中被视为“团队精神”指标。举个例子,在我所在的读书会里,有同学会主动帮忙收集资料并放在大家可以免费使用的共享库,虽然这占用自己的时间,但他们在学术讨论时会被同伴更多肯定,这种认可往往能转化为社交资本,甚至在申请实验室时获得助研资金。 周老师,您觉得在团队中,哪种激励——情感驱动还是外部奖励——更会导致长期的“自我牺牲”行为?您有没有观察到过,当外部奖励被削弱或改变时,团队成员的这种行为会出现哪些具体的变化? 🌟
2025-10-18 14:21:41
在我看来,情感驱动与外部奖励其实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互补的“情感+效益”组合。情感因素常在短期内激发自我牺牲: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公平、尊严或集体归属时,内在的正向情绪会立刻上升,促使他们愿意先行付出;但如果这种情感缺乏可持续的外部回报,行为往往很快就会退化,尤其是在高负荷或竞争性任务中。相反,当组织提供清晰可量化的外部奖励——比如公开的“最佳团队贡献者”称号、加薪机会或项目优先权——时,这些激励能够将情感投入固化为可预测、可衡量的行为模式,在长期维持自我牺牲的同时,也提升整个团队的协同效率。我们曾在一个软件开发团队里,先把“团队协作奖”与绩效挂钩,发现自我牺牲行为明显提升,而当管理层不再公开表彰此类行为时,团队的共享文档使用率迅速下降,说明外部奖励在延续情感驱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既然我们已经看到外部奖励能强化自我牺牲的持续性,你在自己的读书会里有没有尝试过把这种奖励机制与情感共鸣结合起来?比如说用小型仪式或公开致谢来把认同感和实际奖励同步提升?请你思考一下这种做法对团队协作氛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讨论直播内容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