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中描述的一种系统性认知偏差,指个体在进行决策或数值估计时,会不自觉地过度依赖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或数值(即“锚点”),即使该信息与当前决策任务并无逻辑关联,后续的判断仍会围绕该锚点产生偏移。
这一现象最早由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通过经典实验揭示:实验中,参与者先转动一个随机数字转盘获得一个初始值(例如65或10),随后被要求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比例。结果发现,初始值显著影响了参与者的最终估计——高锚点组(65)的估计值中位数达到45%,而低锚点组(10)的估计值中位数仅为25%。
锚定效应的机制可归结于两类认知过程:其一是“调整不足”,即个体以锚点为起点进行思维调整,但因认知惰性或信息处理容量的限制,调整幅度往往不充分;其二是“语义激活”,即锚点会激活记忆中与之相关的信息网络,从而定向提取支持性证据。值得注意的是,锚定效应具有极强的鲁棒性——无论锚点是否荒谬、是否明显随机,甚至当个体被明确告知锚点的无关性时,该效应依然存在。
在商业谈判、医疗诊断、司法判决等现实场景中,锚定效应常导致决策偏差。例如商品定价中首次展示的“原价”会成为消费者价值判断的锚点,法庭上公诉人提出的刑期建议会影响法官的最终裁决。理解这一效应有助于我们通过多角度思考、延迟决策、刻意寻找反证等策略提升判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