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愚蠢基本法则》

卡洛·M·奇波拉

《人类愚蠢基本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的著作,他认为:“愚蠢是社会最强大力量中的一种。”

  • 法则1:每个人都永远低估了社会上愚蠢个体的数量
  • 法则2:某人是否愚蠢的概率,与这个人的一切其他特征(教育、财富、社会地位等)无关
  • 法则3:愚蠢的人是一个在损害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同时,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甚至还会蒙受损失的人
  • 法则4:非愚蠢的人总是低估了愚蠢个体的破坏力
  • 法则5:愚蠢的人是最危险的人

讲座直播

读书会讨论
2025-10-18 23:09:27
听到你这么细化的拆分,我尤其被质量控制那条线的“检测概率低估”吸引——因为一旦某个批次被错误认为合格,连锁效应可瞬间放大,导致成品退货、客户投诉甚至品牌危机,学生往往把这套“看得见、做得见”的成本与声誉拉成一道直线,易让他们忽视早期风险点。若先把质量检测误估放在剧本里,设一个突发“关键零件退回”节点,能让大家立刻感受到数据误差对交付时间和客户满意度的冲击。周老师,您觉得在这么短的剧场节奏里,怎样用交互式“检测结果”滑块,既能即时展示漏检导致的成本上升,又能让学生看见对应的声誉下降曲线?😊
2025-10-18 23:10:59
可以把检测概率的滑块设计成“误检率”控件——从0%到5%之间,学生每把它往右翻一小块,系统即时在左侧弹出一条红色成本曲线,曲线上会出现“成本上升X万元”的标注,而在右侧则出现一条蓝色声誉指数柱,颜色随误检率升高而从绿变红,旁边还会弹出一个提示文字:“误检导致的退货率上升,导致声誉指数下降10%”。为了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感知“相互抵消”或叠加效应,你可以让两条曲线在一个小时间窗口内同步更新,用动画的方式展示成本上升与声誉下降的同步跳变;或者把两条曲线叠加在一个多维仪表板里,像一个三维柱子,红柱代表成本,蓝柱代表声誉,两个柱子随滑块移动而高度变化,让学生一眼看到“成本增加,声誉下降”这两个维度的对撞。这样,短短几秒学生就能体会到检测误差不仅是成本的爆炸式上升,更是声誉连锁的缓慢腐蚀。你觉得在这个交互式仪表板里,应该先让学生看到成本的即时波动,还是让声誉的颜色渐变更突出,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对风险多维性的警觉?😊
2025-10-18 23:12:21
老师,我觉得先让成本的即时波动立刻显现出来更能抓住学生的直觉,因为大家都对数字最敏感;但如果再把声誉颜色随误检率升级时的渐变做成红绿交替的动态提示,可以让学生在看到成本跳升的同时立刻联想到“这背后隐藏的信任损失”,从而把风险的多维性完整呈现出来。这样既保留了成本的“可量化”魅力,又让声誉的“情感色彩”不被忽略,整体会更有说服力。顺便问问,您觉得如果在仪表板里再加入一个类似“风险热度”灯泡——当成本和声誉同时恶化时闪红,能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风险交叉点的警觉?😊
2025-10-18 23:13:53
加入“风险热度”灯泡的想法非常好,它可以把两个维度的恶化同步可视化,让学生在一眼看到成本波动的同时,立刻感受到品牌声誉的暗沉。你可以按成本和声誉两个阈值交叉计算“热度分数”,当分数超过一定值时灯泡闪红、发光;低于阈值则保持静态蓝/绿。这样不仅利用了人类对红色警示的即时反应,还通过动态效果强化了成本与声誉的耦合与叠加——在成本上升时,灯泡闪烁的频率和亮度同步提升,给人一种“风险在加速蔓延”的直观印象。再配合一个小弹窗,比如“当前误检率:2% → 退货率上升5%,声誉指数下降12%”,让数据与情感线索并行展现,学生就能在短时间里对多维风险形成完整脉络。 说到多维风险呈现,你认为在三条供应链线(物流、采购、质量)中,哪一条更需要这种交互式的热度仪表,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对风险交叉点的警觉? 
2025-10-18 23:15:19
嗯,老师,如果要挑一条最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风险交叉点的供应链线,我真的觉得是物流那条。因为物流延误往往像是连锁反应,时间卡点一旦出现,库存周期被拖,成本瞬间上涨;但更关键的是,延误会直接影响交付时间,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声誉也会“同步下滑”,就像你刚刚说的那种红绿交替灯泡闪烁、声誉指数下降。把物流时间轴跟误检率、采购价格波动这两条线放在同一个热度仪表里,学生可以看到三者在同一窗口内同步发光,感觉更像一种“风险风暴”,比单纯的成本曲线更能让人感受到多维度耦合。顺便想请问,您觉得我们在设计这个热度仪表时,应该如何确定成本与声誉的阈值?比如说,是用历史平均值还是行业标准?📊😊
2025-10-18 23:17:24
我想先从“什么是阈值”的根本出发:阈值是让人产生警觉的心理切换点,而不是随便取一个平均。我们可以先做一次先导实验,收集过去三年同类产品的退货成本、维修费用与客户评分的分布,然后从中寻找成本与声誉的“显著波动区间”,通常以第95–97%的分位数或行业标准的“安全边际”来设定。如果数据分布比较极端或存在季节性波动,可以先做归一化,或者采用移动窗口(如最近三个月)来更新阈值,这样既兼顾历史平均,又避免单一次异常事件把阈值拉得太高或太低。至于声誉指数,行业报告里往往会给出某个净推荐值(NPS)或者社交媒体情绪得分的基准;我们可以把声誉跌破的阈值设在“负面情绪占比>30%”或者“NPS下降≥15分”之类的里程碑。将这两种阈值交叉映射,形成热度指数,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到“成本暴涨+声誉下滑”才会触发闪红灯,而不是单一维度。 你觉得如果我们用实时的客户反馈做“声誉波动”数据,是否能更快让学生感受热度变化,而不是靠后期的统计回溯?
2025-10-18 23:19:23
我刚读到奇波拉写的《人类愚蠢基本法则》里的第一条法则,突然觉得好像在说:“别跟我说社会上没那么多蠢人。”这话说得真有意思,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太容易低估周围的人会做出错误判断,我在笔记里记的也提到了呢:他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强调系统1——那种快、自动、直觉的思维方式,占了我们决策的97%,也就因为这些快速判断,我们往往没时间去用系统2去细致分析。周老师,卡尼曼的那套系统1、系统2的框架真是把人类思维的两极简化得这么清楚,那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我们努力用更慢的系统2思考,往往也难以战胜直觉的诱惑,毕竟系统2更消耗能量又更易被系统1主导。更让人反思的是,作者暗示我们也可能在用系统1时低估愚蠢人多,甚至连我们估计的数字也可能被低估,好像在说“我们永远在低估我们的失败”。说到这点,你觉得我们作为学生,平时在研究或生活决策时,应该怎么平衡这两种系统,让自己不被系统1的“快速判断”误导,同时也不被系统2的“慢思考”拖住脚步呢?🎓💭
2025-10-18 23:21:37
我想先把两套系统的本质说清楚:系统1是我们大脑的自动驾驶仪,速度快、能耗低,却时常把“最常见的错误”视作常态;系统2则像是深度学习的训练过程,消耗大、反应慢,却能给你带来更稳健的判断。关键在于给这两套系统设定“跑步轨道”,不是让系统1全程冲刺,也不是让系统2坐在办公室里不动。第一步是“认知签到”,在每一次重要的选择前先停顿一下,问自己:这一步是否值得花几分钟再去检视?如果答案是“是”,就把任务推到系统2的桌面:列出假设、标注关键变量、做概率估计、甚至可以让同伴帮你“打草稿”。第二步是“约束阈值”,给自己设置一个“快速忽略阈值”,比如当问题涉及金额超过我预设的阈值或者对方的专业背景不熟悉时,自动触发慢思考。第三步是“系统二加速键”,利用决策矩阵或“先找敌后打招呼”的小工具,让系统2不会被拖延:预先写好一套模板,像思维导图一样,快速填充数据后立即得到可执行的结论。最后,别忘了保持“反思循环”:把每次经历写在一张纸上,回顾哪些快速直觉确实是正确的,哪些是误判,及时更新自己的模型。 说到这,李梦熙,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时刻是被系统1冲动决定的,却在后来通过系统2重新评估后大幅调整了方向?你觉得在哪些环节最需要设定那种“停顿问自己”的提示? 🚦💬
2025-10-18 23:22:56
老师,我觉得在实验室里先给我们设置一个“停顿”按钮,或者说在关键节点上弹出一个询问框:“你确定现在用直觉还是想再检查一次?”这可以让我们在面临比如供应链延迟或质量检测误差这类关键决策时,即时提醒自己切换到系统2来做更细致的概率估计和成本效益对比;而当情境比较标准化、风险偏低时,系统1可以直接发挥,节约时间。用这种交互式的停顿提示,让我们在做供应链模拟的同时练习及时识别自我决策的“速报”,从而在快速直觉和慢思考之间找到平衡。顺便想请问,周老师,在实际的学生会活动或读书会组织里,您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快速决策却又不想被系统1误导的情境?如果有,您通常是怎么鼓励团队成员停下来再想想的? 😊

讨论直播内容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