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堕落基础(Sanctity/Degradation Foundation)是道德基础理论中提出的六种核心道德直觉之一,由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及其同事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发展而来。这一基础源于人类对精神污染和身体玷污的本能厌恶,其进化根源可能与我们避免接触病原体和腐烂物质的生物适应性机制相关。在道德判断中,圣洁维度体现为对纯洁、神圣、升华的追求,而堕落维度则表现为对污秽、亵渎、腐化的排斥。该基础不仅影响着人们对性行为、饮食习惯、宗教仪式的道德认知,也深刻塑造着不同文化对“神圣不可侵犯”范畴的界定方式。
这一道德直觉在不同社会中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差异:在传统宗教氛围浓厚的文化里,圣洁基础往往主导着对婚姻、食物、祭祀等社会规范的道德判断;而在世俗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社会中,其影响可能更多体现在环保主义、身体自主权等新兴道德议题上。理解圣洁/堕落基础有助于我们解析为何某些看似中性的行为(如国旗焚烧、宗教符号的世俗化使用)会引发强烈的道德谴责,也为跨文化道德冲突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学解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