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工作中为调节自身情绪表达,使其符合组织或职业要求而进行的有意识努力和心理过程。这一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在其1983年出版的《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中提出,它强调情绪管理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受社会规范制约的劳动形式。情绪劳动要求工作者通过表层扮演(调整外在表情和语言)或深层扮演(真正改变内心感受)的方式,展现出符合职业预期的情绪状态,例如空乘人员的亲切微笑、客服人员的耐心倾听,或是医护人员的沉着冷静。
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同,情绪劳动的核心在于对情感资源的调动与控制。长期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可能导致情绪耗竭、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但恰当地运用情绪劳动策略也能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在现代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情绪劳动已成为许多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管理对个人福祉和组织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