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是经济学与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张个体的真实偏好并非通过其口头表达或主观陈述来推断,而是通过观察其在实际选择中的行为来揭示。这一理论由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可观测数据的偏好理论,从而避免依赖主观或内省的假设。在决策过程中,当个体在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时,其行为本身就“揭示”了其内在的偏好排序,即使这些偏好可能与他们的自我报告不一致。例如,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苹果和橙子之间选择苹果,那么根据揭示偏好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苹果比橙子更受其青睐,而不必询问其个人喜好。
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强调了行为数据在理解人类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有助于识别认知偏差,如言行不一或自我欺骗。在现实应用中,揭示偏好被广泛用于市场分析、公共政策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通过分析实际购买或选择模式来预测未来行为或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然而,它也面临批评,例如它可能忽略情境因素对选择的影响,或无法完全捕捉复杂的情感动机。
延伸阅读方面,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经典来源,而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则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偏好与决策的深层机制,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