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观概率?

主观概率是决策者基于个人信念、经验或直觉对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所赋予的数值化估计,它反映了在信息不完整或不确定情境下的个体认知判断。与基于频率统计的客观概率不同,主观概率不依赖于重复实验的长期观测结果,而是根植于认知主体的知识状态与心理建构,常通过置信度、可能性判断或贝叶斯推理等形式呈现。在行为决策中,主观概率不仅受逻辑推理影响,更易受启发式、情感偏好和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的塑造,这使得它成为理解人类非理性决策的重要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主观概率的量化虽缺乏客观基准,却在实际风险分析、经济预测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实践意义。特沃斯基与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曾揭示,人们对概率的主观权重函数往往呈现非线性特征——例如对极小概率的过度重视和对中高概率的敏感度递减。这一特性使得主观概率不仅是个体决策的基石,亦是解释市场异象与政策选择偏差的关键变量。若需延伸阅读,可参考雷法《决策分析》或萨维奇《统计学基础》中关于概率主观学派的经典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