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效应(Decoy Effect)是行为决策理论中一种经典的选择偏好偏差现象,指当个体面临两个具有竞争性的选项时,若引入一个在特定属性上明显逊色于其中一个选项但相似于另一个选项的“诱饵”选项,会显著提高人们选择那个在属性上优于诱饵的选项的概率。这一效应揭示了人类决策并非总是基于选项的绝对价值,而是受到选项间相对比较的深刻影响。
在经典的营销或决策实验中,诱饵选项通常被设计为“不对称优势”或“吸引属性”的载体。例如,当消费者在价格相近但容量不同的两种商品间犹豫时,若加入一个价格略高但容量与其中一种商品相同的诱饵,会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容量大且价格优于诱饵的商品。这种现象源于人类认知系统对信息处理的简化倾向——我们往往依赖选项间的直观对比而非独立评估每个选项的效用,从而被诱饵引导至特定的决策方向。
诱饵效应的心理机制可追溯至“对比原则”与“损失规避”的交互作用。一方面,诱饵通过凸显目标选项的局部优势,激活了决策者对相对收益的敏感度;另一方面,诱饵所代表的“次优选择”会激发人们对潜在损失的厌恶,进而强化对优势选项的偏好。这一效应在商业定价、政治竞选和政策制定等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但也提醒我们,许多看似自主的决策实则受到环境线索的隐性操控。
若希望深入了解诱饵效应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可参阅Dan Ariely的《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关于相对性陷阱的章节,或参考Huber、Payne与Puto于1982年在《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发表的经典论文《Adding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Alternatives: Violations of Regularity and the Similarity Hypo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