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津巴多实验?

津巴多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主导的一项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该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将24名心理健康且情绪稳定的男性大学生随机分配为“狱警”或“囚犯”角色,旨在探究环境与角色期望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实验原计划持续两周,但在第六天被迫终止,因为参与者迅速展现出极端的行为变化:扮演狱警的参与者逐渐表现出专横、残忍甚至虐待倾向,而扮演囚犯的参与者则陷入被动、抑郁和反抗状态。这一现象揭示了在特定情境压力下,普通人可能轻易放弃道德判断与自主意识,转而服从权威或适应压迫性角色,从而引发对人性、权力滥用及伦理边界的深刻反思。

津巴多实验不仅成为理解“路西法效应”——即情境力量如何诱发普通人作恶——的关键案例,还促使心理学界重新审视实验伦理规范,强调研究过程中保护参与者身心安全的必要性。该研究的启示延伸至组织管理、司法系统及社会制度设计领域,警示我们环境结构与角色赋予可能无形中塑造个体的认知与行为轨迹。延伸阅读推荐津巴多本人的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书中详细剖析了实验过程及其社会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