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归因(Distinctiveness Attribution)是指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或性格,而相对忽视外部情境因素影响的一种认知偏差。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揭示了人们在观察和判断他人行为时存在的系统性误差——我们往往高估个人因素的权重,低估环境制约的作用,从而可能形成对他人不准确甚至武断的评价。
举例而言,若某位同事在一次会议中表现急躁,观察者容易将其归结为“此人性格暴躁”,却较少考虑会议时间紧迫、议题复杂或身体不适等情境压力。这种归因倾向与“基本归因错误”密切相关,但更侧重于对单一、突出行为的特质化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解释自身行为时,则常表现出相反的倾向——更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这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理解特异性归因的机制,对于管理实践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环境中,管理者若过度依赖特质归因,可能忽视制度设计、资源分配等结构性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导致管理决策偏离实际。培养情境敏感性的归因思维,有助于更全面、公正地评估他人行为,提升团队协作效能与领导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