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决策理论是决策科学中探讨人类在现实情境中如何进行实际判断与选择的研究范式,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决策者在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和结果权衡过程中表现出的系统性规律。与规范性决策理论关注“理想决策者应如何选择”不同,描述性决策理论着重刻画“真实决策者实际上如何决策”,其核心价值在于发现并解释人类决策行为中普遍存在的启发式策略与认知偏差。例如,前景理论通过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表现出的风险偏好逆转现象,而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认知机制则解释了为何人类的判断常常偏离概率论与统计学的规范标准。
该理论体系的发展深刻融合了心理学实验与经济学建模,不仅挑战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更推动了行为经济学、神经决策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通过构建描述性决策模型,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个体与群体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模式,为政策设计、风险管理和组织决策提供实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性决策理论并不否定规范性理论的价值,而是通过揭示现实决策的认知约束与心理机制,为构建更贴近人类本质的决策支持系统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