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与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的是消费者在连续消费某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从新增一单位消费中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价值增量。简而言之,它衡量的是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对总效用的贡献,而非总效用本身。这个概念最早由19世纪的经济学家如门格尔和杰文斯等人提出,用以解释消费者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做出理性选择。

在现实世界中,边际效用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即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会逐渐减少。例如,一个人在极度口渴时喝第一杯水会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感,但喝到第五杯或第六杯时,新增的效用可能变得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转为负效用(如不适感)。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物质消费,也适用于时间、精力等资源的分配决策中。

在行为与认知科学领域,边际效用理论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决策偏差,例如为什么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往往表现出“喜新厌旧”的倾向,或为什么过度消费会导致后悔。通过结合心理学实验,如萨缪尔森的期望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类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中评估边际收益,从而解释诸如“损失厌恶”等认知偏差。对于学习决策科学的学生来说,掌握边际效用概念是分析理性行为与非理性错误的关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