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艾尔斯伯格悖论?

艾尔斯伯格悖论是由经济学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于1961年提出的决策理论悖论,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时的系统性偏好偏差。该悖论通过一个经典实验呈现:假设有两个罐子,第一个罐子装有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第二个罐子装有100个球但红黑比例未知。实验要求参与者在“从第一个罐子抽中红球”或“从第二个罐子抽中红球”之间下注,结果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已知概率的第一个罐子,即便两种选择的数学期望完全相同。这种对模糊性的厌恶被称为“模糊性规避”,它挑战了传统期望效用理论中“概率已知与否不应影响决策”的核心假设。

艾尔斯伯格悖论不仅凸显了人类决策过程中对信息完整性的非理性依赖,还揭示了概率模糊性如何引发强烈的心理不适。后续研究表明,这种模糊性规避现象广泛存在于金融投资、医疗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中,例如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信息透明的资产,而医生在面对疗效不确定的治疗方案时可能选择保守策略。该悖论为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促使学者重新审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本质区别,并推动了如前景理论等更贴合人类实际决策模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