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群体间竞争?

群体间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群体在追求有限资源、地位或目标时,因感知到彼此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过程。这一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其根源可追溯至现实群体冲突理论——当群体面临资源稀缺或目标互斥时,竞争关系便自然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不仅存在于客观资源争夺中,更常源于主观建构的群体认同与符号性边界,正如社会认同理论所指出的:个体通过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来强化自我价值,这种认同机制会催化竞争态势的升级。

群体间竞争的典型特征包括群体凝聚力的强化、内部规范趋同、对外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加深,以及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群体极化”现象。在组织管理情境中,部门间的预算争夺、团队间的绩效评比,乃至国家间的贸易博弈,都是群体间竞争的具体体现。值得警惕的是,过度竞争可能引发“非理性升级”陷阱——群体为维护集体荣誉而持续投入资源,即便其行为已偏离初始目标。若需深入探究,亨利·塔吉菲尔的《人类群体的社会心理学》与穆扎菲·谢里夫的经典田野实验《强盗洞实验》可为理解竞争的形成机制与化解路径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