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20世纪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验之一,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实施。该实验通过模拟“教师-学生”的情境,探讨个体在权威指令下是否愿意对他人施加痛苦电击的行为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当身着白大褂的研究者以科学权威身份下达指令时,约65%的参与者会选择继续施加标注为“致命强度”的450伏电击,尽管他们能听到“学生”痛苦的呼喊与抗议。这一发现深刻揭示了普通人面对权威时可能表现出的惊人服从性,挑战了关于人性本质的传统认知。

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层层递进的压迫机制:电击强度以15伏为单位递增,每次增强都伴随着受试者更强烈的道德挣扎;研究者使用的标准化催促语“请继续”“实验要求你继续”等,构建出难以抗拒的制度性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参与者并非冷酷无情的施虐者,他们在施加电击时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出汗甚至神经质大笑等焦虑症状,却在权威的持续引导下仍选择服从。这种现象后来被命名为“代理状态”——个体将行为责任转移给权威后产生的心理位移。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遗产远超学术范畴,它为我们理解纳粹大屠杀等系统性暴行提供了心理学视角,也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权力结构。后续研究证实,当权威形象被削弱、受试者与“学生”物理距离接近、或有同伴拒绝服从时,服从率会显著下降。这些发现既警示我们制度性权威的潜在危险,也揭示了抵抗非人道指令的心理机制。该实验至今仍在引发关于科研伦理的深刻讨论,其揭示的“平庸之恶”机制,始终是认知科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