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刚性是指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曾经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反而会转变为阻碍组织适应新环境的刚性约束。这一概念由管理学者多萝西·伦纳德-巴顿于1992年在《核心能力与核心刚性:管理新产品开发中的悖论》一文中首次系统阐述,揭示了组织能力建设中固有的辩证关系。
从认知与行为科学的视角来看,核心刚性的形成源于组织成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定式、行为惯例和知识结构。这些曾经成功的经验会通过组织记忆、标准操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方式被制度化,最终导致组织陷入“能力陷阱”——即过度依赖既往的成功模式,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信号。当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或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时,这种曾经的核心能力就会成为组织变革的最大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刚性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稳定环境中,它表现为组织的专业性和效率;只有在环境剧变时,其负面效应才会充分显现。这种现象与认知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和“沉没成本效应”密切相关,组织决策者往往会选择性关注证实既有能力价值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证据,同时难以放弃对已有能力的投入。
要突破核心刚性的束缚,组织需要建立动态能力体系,包括保持一定程度的战略柔性、建立开放的学习机制、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实验精神。同时,管理者应当具备环境扫描的敏感性,能够及时识别能力与环境的匹配度变化,在保持核心能力优势与避免能力刚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