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是行为经济学与实验心理学中研究公平偏好与社会规范的重要实验范式。该博弈包含两名参与者:提议者与响应者。提议者首先获得一笔固定金额的款项,并需要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将其中一部分分给响应者。响应者则有权选择接受或拒绝该方案。若接受,款项按提议分配;若拒绝,双方均一无所获。根据经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响应者应当接受任何大于零的分配额,因为获得少量收益总比没有收益更优。然而,大量跨文化实验表明,当分配额过低(通常低于总额的20%-30%)时,响应者倾向于拒绝方案,以示对不公平分配的惩罚。这种现象揭示了人类决策中超越纯粹经济理性的公平关切与互惠动机,对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构成了挑战。
最后通牒博弈不仅揭示了公平偏好在决策中的作用,还延伸至对愤怒、社会比较、文化差异等心理机制的研究。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面对不公平方案时,响应者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岛区域会被激活,而与理性计算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活动相对减弱。这一神经科学证据为情绪驱动拒绝行为的假设提供了支持。此外,该博弈的变体(如第三方惩罚博弈)进一步证明,即便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观察者也会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不公平行为,说明维护社会规范可能是人类演化形成的深层心理机制。
对于希望深入探索的读者,不妨从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著)中了解启发式与偏差如何影响经济决策,或参阅论文《Fairness and Retaliation: The Economics of Reciprocity》(Fehr & Gächter, 2000)以理解互惠行为的理论框架。这些研究共同表明,人类的决策行为远非冰冷计算的产物,而是情感、认知与社会交互共同织就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