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一致性是指个体在跨期决策中,对当前与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偏好发生系统性反转的心理现象。当面对相同的未来选项时,人们往往会因决策时点的不同而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例如更倾向于推迟执行令人不快的任务,却又坚信未来的自己会按时完成。这一概念揭示了人类决策中「现时偏见」的核心机制:我们对即时收益与成本赋予过高权重,而对未来后果则采取过度折现的态度。
该理论框架最早由经济学家Strotz于1955年提出,后经行为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等人发展为双曲线贴现模型。与传统经济学假设的指数贴现不同,双曲线贴现曲线在近期时段呈现陡峭下降,导致「今天要做」与「明天再做」之间产生显著的偏好逆转。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储蓄习惯、健康管理和学习计划,更对公共政策设计具有深远启示——例如通过承诺机制和默认选项来帮助人们克服行动惰性。
若需深入探索,推荐阅读《不完美理性》(David Laibson与Christopher Harris合著)中关于跨期选择的章节,或参考《美国经济评论》刊载的经典论文《黄金蛋与双曲线贴现》(1997)。这些文献将带领读者穿越行为经济学的迷宫,理解我们为何总是与理想中的自己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