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是指个体倾向于高估自身对随机或不可控事件的影响力,并相信自身行为能够影响事件结果的一种认知偏差。这种心理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艾伦·兰格在1975年通过经典实验揭示,她发现人们即使在完全凭运气的博弈中,也会因参与投掷骰子等动作而产生“能够控制结果”的错觉。
控制错觉的生成机制与人类的认知进化密切相关。在原始环境中,主动采取行动往往比被动接受更能提升生存概率,这种“行动优先”的认知模式被保留至今。当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时,大脑会通过构建虚假的因果关系来缓解焦虑,例如投资者会因亲自操作交易软件而认为能提升收益概率,或球迷坚信特定仪式能影响比赛结果。
该现象在金融决策、医疗行为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尤为显著。研究表明,当人们获得更多信息或重复执行某项操作时,控制错觉会持续强化,这可能导致过度自信决策或资源错配。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控制错觉可能提升个体的行动动机与心理韧性,但当其与现实严重脱节时,则会成为系统性决策失误的温床。
若需深入探究,可参阅兰格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原创研究《Illusion of Control》,或泰勒与桑斯坦在《助推》中对认知偏差的实践分析。理解控制错觉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决策中保持认知清醒,在主动行动与理性认知间建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