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是指个体无法通过内省准确识别,或虽能识别但不愿报告,却在特定情境下自动激活并影响其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的评价性心理倾向。它不同于外显态度那种经由意识控制的、可通过自我报告直接测量的评价,而是潜藏于意识层面之下,通过个体对特定对象(如人、事物或观念)的无意识联想得以体现。这种态度的形成往往源于长期的社会文化熏陶、重复的经验积累或内化的刻板印象,其运作机制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图,甚至可能与当事人公开宣称的价值观相悖。
测量内隐态度的经典范式是格林沃德等人于1998年开发的「内隐联想测验」,该工具通过比较受试者在不同概念类别(如“年轻-年老”)与属性维度(如“积极-消极”)之间的反应时差异,间接揭示其无意识中的态度倾向。研究发现,内隐态度能够显著预测那些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即时行为(如微表情、紧急情境下的扶助选择),而外显态度则更擅长预测深思熟虑后的决策。这一区分对理解职场歧视、消费偏好、教育公平等现实议题具有深刻启示——许多看似理性的选择,实则深受内隐认知的暗中牵引。
若希望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安东尼·格林沃尔德的论文《内隐社会认知:态度、自尊和刻板印象》与著作《盲点:好人隐藏的偏见》均为奠基性文献,其中系统阐释了内隐态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依据。